了凡四訓改命運(四)

 

袁了凡,明朝人,他用心斷惡修善而改變了命運(壽命原本注定五十三歲,他不求壽命,卻活到七十四歲,足證行善自然得福之理,其餘尚多,此暫不說)。「了凡四訓」是袁了凡留給子孫的訓示,共分成四篇。

 

了凡四訓有一個重點,就三個字:「真誠心!」一顆真誠心,自然轉變命運。環境隨心好壞而轉變,名為「境隨心轉」。為人處事,只在「好人(心)做到底」而已。了凡四訓能看十遍以上,當知何為「真誠心」也。想要得福報,就從斷惡始!末學(我)不自量力,略微解釋,謝謝。(中間亦有參考淨空老法師的開示,感恩老法師)

(連這裏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 有淨空老法師的詳細開示,非常精彩,可多看,秉而行之,自得利益:於世間,能得福報;於往生西方,可為極大之助緣(資糧)!)

 

註:近幾年袁了凡先生的後代子孫有聯絡淨空老法師,老法師笑說:這更證明袁了凡確有其事也。

 

第四篇    謙德之效

 

易曰:天道虧盈而益謙;地道變盈而流謙;鬼神害盈而福謙;人道惡盈而好謙。是故謙之一卦,六爻皆吉。書曰:滿招損,謙受益。予屢同諸公應試,每見寒士將達,必有一段謙光可掬。

 

《易經》說:天表清淨,人心如天(清淨;謙虛)則得利益,反之若自滿、高傲則虧損福報;地表實在,好出鋒頭者(自滿)則人生多坎坷(路途多變;如同水盈滿而亂流),而謙虛、腳踏實地之人則萬事通達而流暢(如同細水則可穩穩長流);鬼、神常加害於自滿之人而幫助謙虛之人;人們亦是厭惡自滿之人而敬愛謙虛之人。故易經六十四卦之「謙卦」,六爻皆吉(其他則有吉有凶)。《書經》說:自滿招來損失,謙虛則受得益處。我常隨同伴去應考時,每見到某些清貧的讀書人將發達(中榜)之前,必定有謙虛的磁場、表現可以感受、見到(表示其人平時即謙虛也,故有福)。

 

註:天、地(空間),無知覺;屬無情眾生;鬼神、人,有覺知,屬有情眾生。有情無情同是情(一個整體;即一個自己),譬如作夢,夢中一切山河大地、人我事物及自己,合歸通是一個自己,不可分割,其中自然的轉變,如水化水汽,水汽化冰,冰化為水,三而一,一而三,本質是同,變化則有異,雖異而同(一體)也;此中善惡變化,皆名為境隨心轉,名為因果報應。

 

辛未計偕,我嘉善同袍凡十人,惟丁敬宇賓,年最少,極其謙虛。予告費錦坡曰:此兄今年必第。費曰:何以見之?予曰:惟謙受福。兄看十人中,有恂恂款款,不敢先人,如敬宇者乎?有恭敬順承,小心謙畏,如敬宇者乎?有受侮不答,聞謗不辯,如敬宇者乎?人能如此,即天地鬼神,猶將佑之,豈有不發者?及開榜,丁果中式。

 

辛未年我偕同嘉善縣同袍共十人一起去考進士,其中唯有丁敬宇(丁賓)年紀最輕,他非常謙虛。我告訴費錦坡說,這位兄弟今年必高中!費錦坡說,何以見得?我說,唯有謙虛的人有福。你看我們這一伙十人中,有誰能忠厚老實不強出鋒頭如丁敬宇者?有誰能恭敬承順、謹言慎行如丁敬宇者?有誰能受侮受毀謗而不辯白如丁敬宇者?這樣的人,天地鬼神尚且護佑他,哪有不發達的道理!後來開榜,丁敬宇果然考取及第。

 

丁丑在京,與馮開之同處,見其虛己斂容,大變其幼年之習。李霽巖直諒益友,時面攻其非,但見其平懷順受,未嘗有一言相報。予告之曰:福有福始,禍有禍先,此心果謙,天必相之,兄今年決第矣。已而果然。

 

丁丑年我(袁了凡)在京師與馮開之在一起,看到他謙虛慎行,與他小時候大不相同。李霽巖這個心直無偽的益友,常常在馮開之面前指出他的不當之處,只見馮開之心平氣和接受,沒有一句反駁的話。我於是告訴馮開之:「福有福的徵兆,禍有禍的徵兆,這顆心果然能謙虛,上天必看重,您今年考試必定能高中。」後來他果然高中。

 

註:謙虛不是一時的,必須堅持長時修持才能轉化磁場而能轉來好運,故莫以為考試時謙虛向文昌帝君求個情即可高中,這叫迷信,所謂「臨魔來抓才抱佛腳」正是。

 

趙裕峰、光遠,山東冠縣人,童年舉於鄉,久不第。其父為嘉善三尹,隨之任。慕錢明吾,而執文見之,明吾,悉抹其文,趙不惟不怒,且心服而速改焉。明年,遂登第。

 

趙裕峰(趙光遠),山東省冠縣人。童年(十九歲以下稱童年)考試中舉人,但以後考進士一直考不取。他的父親是嘉善縣「三尹」(大約如現今縣政府內第三等官職),他與父親一同赴任同住。趙裕峰一向很敬慕錢明吾的才華,因而拿自己的文章去向他請教,不料錢明吾幾乎把他的文章都抹掉了(表示寫得很不好),趙裕峰不但不生氣,而且肅然心服聽從教誨而改之。到了次年,就如願考上進士。這就是謙虛的好處。

 

壬辰歲,予入覲,晤夏建所,見其人氣虛意下,謙光逼人,歸而告友人曰:凡天將發斯人也,未發其福,先發其慧;此慧一發,則浮者自實,肆者自斂;建所溫良若此,天啟之矣。及開榜,果中式。

 

壬辰年,我去覲見皇帝,遇到夏建所,看這個人氣質謙卑低下,謙虛的磁場朗然清楚,我回去後就告訴朋友:凡是天要幫這個人,還未見其福報顯現,其智慧會先透出來;智慧一透出,則心浮氣躁自然變得沈穩,恣意放肆自然變得收斂;夏建所溫和敦良如此,看來天要幫他了(智慧已透出)。等到開榜時,他果然高中。

 

註:天表「無私的大我」,一個自己(鬼神天地、地獄、餓鬼、人道…等一切眾生,皆一體,皆一個自己);一個人即一個世界,故福禍仍是自作自受,天神降福只是助緣。

 

江陰張畏巖,積學工文,有聲藝林。甲午,南京鄉試,寓一寺中,揭曉無名,大罵試官,以為瞇目。時有一道者,在傍微笑,張遽移怒道者。道者曰:相公文必不佳。張益怒曰:汝不見我文,烏知不佳?道者曰:聞作文,貴心氣和平,今聽公罵詈,不平甚矣,文安得工?張不覺屈服,因就而請教焉。道者曰:中全要命;命不該中,文雖工,無益也。須自己做個轉變。張曰:既是命,如何轉變。道者曰:造命者天,立命者我;力行善事,廣積陰德,何福不可求哉?張曰:我貧士,何能為?道者曰:善事陰功,皆由心造,常存此心,功德無量。且如謙虛一節,並不費錢,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?

 

江陰張畏巖,學問、文章甚好,在藝文界有名氣。甲午年,南京鄉試(秀才要考舉人)時,他住在一寺廟中,當知道榜上無名時,他大罵考試官根本沒在看!這時有一位道士在一旁微微笑著,於是張畏巖遂遷怒罵道士。道士就說話了:「先生您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!」張畏巖更生氣:「你沒看到我寫的文章,怎麼知道我寫的不好!」道士就說:「聽說寫文章,貴在心平氣和,現在聽到先生您罵人如此難聽,心中如此不平,可見文章也好不到哪裏去。」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,心裏頗是服氣。於是就向道士請教。

 

道士說:「能不能考得中,全得看命,命中注定沒有,文章寫得再好,也上不了榜;若要上榜,必須自己做個轉變。」張畏巖說:「既然命中注定,那要如何轉變?」道士說:「造命在天,可改命在我(天、我一體,故可大轉一番;若天、我不是一體,那就真的轉不動,沒有常規、不可預測了);盡力做善事,廣積陰德,有什麼福求不到呢?」張畏巖又說:「我只是一個貧窮讀書人,能做些什麼?」道士說:「作善事積陰德,全由自心,常存仁慈行善之心就有無量功德;以謙虛來講,並不花你一毛錢,你為何不反省自己,反而要罵考試官,徒曾罪業呢?」

 

註:命中注定沒財,再有商業頭腦也發不了財(有些人怎麼做怎麼發財,頭腦並不比人強,但就是能發財,這是命中有財運,過去世財布施故);命中注定沒功名,再聰明、再努力也效果有限、…。相反的,命中無財,小偷偷到的錢,仍是命裏有的(若能做正當工作一樣可賺到錢;可惜不明因果,作不法勾當徒增罪業,將來果報淒慘);若無財,偷也偷不到。要想改命,唯有勤修道德,快的話,中、晚年財運、智慧就會漸漸累積,且未來世有福。

 

張由此折節自持,善日加修,德日加厚。丁酉,夢至一高房,得試錄一冊,中多缺行。問旁人,曰:此今科試錄。問:何多缺名?曰: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,須積德無咎者,方有名。如前所缺,皆係舊該中式,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。後指一行云:汝三年來,持身頗慎,或當補此,幸自愛。是科果中一百五名。

 

張畏巖從此端正自持,斷惡修善,於是善德日增。丁酉年,他夢到來到一大樓,看到一本名冊,中間有缺行。問旁邊的人,則說:這是今年該中榜的名單。張畏巖又問:「為何有許多空格缺名字?」「陰間每三年對科第作一次考核校對,必須積德無過失者,才有名字在上頭。你看到有缺名字者,都是本該有名卻因積累新的罪業而刪去名字的(表示功名去掉了)。」說話的人又指其中一行:「你三年來,修養道德頗為努力謹慎,也許應當補上你的名字,希望你能自愛!」後來張畏巖果然在丁酋年考試考中一百零五名。

 

由此觀之,舉頭三尺,決有神明;趨吉避凶,斷然由我。須使我存心制行,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,而虛心屈己,使天地鬼神,時時憐我,方有受福之基。彼氣盈者,必非遠器,縱發亦無受用。稍有識見之士,必不忍自狹其量,而自拒其福也。況謙則受教有地,而取善無窮,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。

 

由此而知,頭上三尺有神明;趨吉避凶,決定由我自己(不是找算命師)。必須讓自己存堅定心把持住自己,對天地鬼神敬重,不虧德行,虛心於一切,敬重於一切,方能有容受福報的基礎,使天降祥福。那些氣盛狂妄的人,終不能走長久的路,就算一時發達,也不能維持長久。只要稍微聰明一點的人,必不能容忍自己縮小心量而傻傻自己摒去福份也。便何況「謙虛」方能容受教誨而能積善、獲福無窮,這「謙虛之德」是任何想修善滅禍之人所萬萬不可或缺的!

 

古語云:有志於功名者,必得功名;有志於富貴者,必得富貴。人之有志,如樹之有根,立定此志,須念念謙虛,塵塵方便,自然感動天地,而造福由我。今之求登科第者,初未嘗有真志,不過一時意興耳;興到則求,興闌則止。孟子曰:王之好樂甚,齊其庶幾乎?予於科名亦然。

 

古語說:有志於功名,必得功名;有志於富貴,必得富貴。人之有志向,好像樹之有根,立定志向後,須念念維持謙虛、處處給人方便,則自然精誠感天地,而能自造福慧(有心向善、有心救世,自然得佛菩薩加持,物以類聚、磁場相吸故)。今天求取功名者,開始即沒有真切志向,不過一時起心而已(三分鐘熱度);高興則看看書,去考一考,興致沒了,就也懶得考了。孟子說:齊王喜好音樂,但那是自己喜歡;若能與民同樂,那齊國就安和樂利了。我對科名的求取亦同。(即懷抱著為民服務的心,不是只為自己安樂,一想到苦難眾生,故才能堅持到底也。)

 

註:了凡先生特別把「謙德」獨立成一篇,真智慧之舉也。謙虛是人人原自本善本性;謙虛即真誠、清淨、大慈之心。自滿驕傲者,不論身口行為,其心必然瞧不起人,只這一念,就是禍根!因為瞧不起人,就是瞧不起自己(人我一體故),若能謙虛到底,必進「無我之境」,做法也很簡單:忘了自己,常為他人想,則漸捨小我而契入無我(大我;真我)之境。雖然不容易,卻是一生的功課(做不圓滿沒關係(其實本來就很難),只要堅持努力則自有您的好處),若想求福,請謙虛;若想求智慧;請謙虛;若想平安;請謙虛;若想往生西方,快快謙虛!

 

了凡四訓四篇淺淺說完了,感恩諸大德。願有心者努力修持自造福報,並可同時利益世界,末學慚愧頂禮學習。阿彌陀佛!

 

arrow
arrow

    me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