護生護心護世界,殺生殺身天地殺:救地球即救自己,救自己也救了地球。
亞聖孟子說: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這「性」不是人生下來時的「個性」(這個性中有累劫輪迴的習氣,所以有善有惡,而且常常是惡多善少),而是指「無善無惡之天真本性」,亦即佛法中說的「佛性、自性、空性、法身、…」(佛隨機而說,所以有多個名詞,其實都是指不可思議的先天本性),又因「無善無惡」,故「別人與我是一體,無分別、對立」,所以待人如待己,不自私也不自利,念念常為他人想,雖幫人卻不執著我幫了人,這就是善的極致!所以人若學習善良付出不求回報,則人生漸光明(自然會有回報,此乃「心、境一體」,又「境隨心轉」之理(改命運道理亦由此);若自私自利,則終必造惡業受惡報,只待時間長短,因緣到即受報應(即使極少數福報較厚的人,這一世作惡似無災(其實可能壽命已減、錢財已大失,只是在外人看來,還蠻順遂有錢的),但下一世就慘了),聰明人當知所抉擇,斷惡向善莫造惡業也。
古代梁惠王曾問孟子:「為何我盡心為人民做事,別國的人民不遷入我國?」(其實梁惠王仍是私心,想壯大自己國家聲勢)。孟子舉了不少比喻,暗示、明示梁惠王該注意國內要杜絕浪費之事,學校要教孝悌仁義之道理(現今學校只教知識,道德倫理因果被識為迂腐、無人重視(民主沒有道德作後盾,社會、世界必趨於亂)。
現今社會人心敗壞的原因之一即學校不教道德,其他則是網路、媒體影響更大。而媒體用於正,如闡述道德因果之戲劇多,人心學習,則化解災劫,用於邪(情色、暴力、言語鬥爭),則世界亂、災候異變、瘟疫更兇;若重視道德教育,則上至官,下至民,一派和諧。孟子對梁惠王提到養動物殺生吃肉、種桑樹製衣等事(注意時節,讓人民衣食無虞;又如漁網的洞不可太密,給小魚可逃之空間),亦只是隨順世俗,稍減少殺生業,仍然不能真正免去災患(梁惠王任內就有天候災難等事,原因無他,還是殺生(戰爭、捕殺魚族、養殺牲畜);若能鼓勵(人人)戒殺,則天候災難平息矣、人民安居樂業矣(無形中護法神護佑矣)。